野生菌類上市已近兩個月。大理州農(nóng)科院土壤肥料與農(nóng)業(yè)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研究所菌類室,組織人員到漾濞、云龍、劍川、南澗等地收集野生食用菌的菌種資源,從6月份開始,收集了大理州各縣市當(dāng)?shù)靥赜械囊吧秤镁N資源近30種。而蒼山就有70多種野生菌類,多半可食。牛肝菌、見手青、松茸、青頭、松毛菌、松蘿菌等是比較好的品種,采菌子的人都說,蒼山上很難見到雞樅。松林下,各種菌子躲貓貓一樣藏在干枯的松針下。很少見外地人上山采菌子,幾乎都是大理本地人,他們從小就知道什么菌子可以吃什么種類的好吃。
這些野山菌無法人工培育,在自然界完全處于野生狀態(tài)下,它們通常生長在人跡罕至、海拔2000至4000米左右的深山老林中,需要地形地貌錯綜復(fù)雜的立體氣候,當(dāng)生長環(huán)境發(fā)生變化或受到外來污染時,野山菌便不能生長甚至消失,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,它們也是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小衛(wèi)士,它們的出現(xiàn)至少證明了環(huán)境的生態(tài)平衡性良好。云南有著復(fù)雜的地形地貌,多種多樣的森林類型、土壤種類以及得天獨厚的立體氣候條件,孕育了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,云南食用菌分為20個綱、11個目、35個科、96個屬,約250種,占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,中國食用菌的三分之二。
7月26日,我們也加入了采菌子的行列。
從大錦盤進入蒼山,路上遇到了一個采菌子歸來的人,一問得知是大錦盤的村民,名叫周常九。周常九早上6點多就來山上采菌子,10點左右已經(jīng)下山,準(zhǔn)備將菌子拿到市場去賣。他手持翻找菌子用的小耙子,背著一個竹筐,竹筐里覆蓋著松針,松針下則是菌子,一看,主要是見手青,白見手和紅見手兩種,每一朵都挺肥大,兩三朵差不多一斤的樣子,這些菌子加起來估計2斤左右,“菌子不好采,越來越少了。”“這個拿到市場就是60元一斤”,“常常上山采菌子,等到9月份菌子就不太好采了?!蔽覀兲岢鱿胭I他的菌子,拿出來3朵,周常九說,那就十塊一朵吧。
作為生長在平原的我們,沒有見過模樣神奇品種奇特的野生菌,一路上各種幻想,腦海里都是小時候看童話書的場景:采蘑菇的小姑娘提著籃子走在森林里,一朵挨一朵的蘑菇調(diào)皮地跟小女孩打招呼,小松鼠也跑來湊熱鬧,只見小姑娘不慌不忙地采了一朵又一朵,籃子滿了,她停下來和小松鼠玩耍。
沿途要經(jīng)過鳳鳴谷養(yǎng)殖場,不時有雞叫聲和狗吠聲傳來。道路兩旁則是綠葉滿枝的果樹,只是不見果子。隨處可見的野生“救軍糧”和地石榴露出誘人的神色,可惜還沒成熟,走在齊腰深的綠草叢中,滿眼都是清新的綠、醉心的綠。和春天的感覺不同,夏天的蒼山更豐腴,除了長著野生菌外,樹木、花草看起來更有味道,用相機隨便捕捉顏色,出來的都是不可復(fù)制的美景。
穿過“鳳鳴谷”,就到了松樹林。夏天的松林在雨季的撫潤下顯得格外青翠,地上堆滿的干枯松針上不再是油膩膩的了。我們每個人幾乎是瞪大了眼睛彎著腰全力尋找,來來回回在松林里打轉(zhuǎn),卻始終不見菌子。不多時,來了一家采菌子的,共五個人,其中年長的男子姓楊,也是大錦盤的村民,他們每人都拎著小竹籃,竹籃里都有收獲,眼尖的楊先生在一棵松樹下用靶子采到了一朵見手青,我們在此處走過不下3遍,卻不知道原來松針下藏著這么個寶貝呢。好不容易采到了幾朵小而發(fā)黃的菌子,向他們詢問,有經(jīng)驗的爸爸說,這種菌子不能吃,興奮的心情立馬變得沮喪。
又往前走,發(fā)現(xiàn)了幾朵顏色艷麗的鮮紅色的菌子,一個楊姓的太和村村民說,這是紅頭菌,有毒。近前一看,楊大哥精致的籃子已經(jīng)躺著幾種菌子,有青色的,有紅褐色的,也有乳白色的,楊大哥說這幾種都是能吃的,但是除了見手青,他叫不出來其他菌子的名字。半路,我們也發(fā)現(xiàn)了一種白色的菌子,有柄環(huán),一問,也是一種有毒的菌子。
一對年過六旬的夫婦已經(jīng)是當(dāng)天第二次上山采菌子了,“上午采的已經(jīng)賣完了”,67歲的老爺爺笑著說,他從框里拿出3個梨,“給你們解渴,這個時節(jié),我們進山采菌子都帶著梨?!?
最終,我們采到了一小朵紅見手,努力了一天收獲甚微,這枚紅見手顯得特別袖珍和珍貴,讓人愛不釋手。往山下走,經(jīng)過一間護林房。熱情的護林員招呼我們坐下休息。兩個護林員都姓楊,大錦盤人。其中一個叫楊周林,已經(jīng)64歲了,他指間夾著煙,指關(guān)節(jié)粗大,像朋友一樣跟我們聊起了他親歷的蒼山上有趣的故事。有采菌子的村民歸來,都會跟楊周林打聲招呼,順便將竹籃放下來,讓楊周林幫忙鑒別一下菌子是否有毒——楊周林在這方面堪稱專家,“好多常年經(jīng)營野生菌的飯店都不一定有他懂菌子”,村民說。他將籃子里的白色和發(fā)黃的菌子丟到垃圾桶說,“這些吃了輕者會拉肚子,重者可能會暈倒,剩下的就可以放心吃了。”“我們就是不確定能不能吃,所以才讓楊師傅鑒定鑒定。”村民得到鑒定結(jié)果后,就滿意地離開了。
“鑒別是不是毒菌,有個簡單的辦法,炒菌子時多放點蒜,如果蒜還保持原來的顏色,就可以吃,如果蒜變成了青色或者是發(fā)黑,就可以斷定菌子有毒,不能吃?!睏钪芰种鴮嵪駛€菌子專家。
大理今年菌子價格大幅上漲,主產(chǎn)于蒼山的見手青,從去年的每市斤35元上漲到60元,在新橋北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,一位姓周的四川籍婦女,雨季時專銷菌子已經(jīng)三十個年頭,給她供貨的采菌人來自大理市、漾濞縣、巍山縣、洱源縣等地,今年各地供貨量普遍減少。6至8月,本來是菌類的豐產(chǎn)期,今年大理學(xué)院農(nóng)生學(xué)院專門從事菌類研究的蘇鴻雁老師帶著學(xué)生去了蒼山、洱源、鄧川、鶴慶、漾濞等地采集菌子做樣本,包括可食與不可食的菌子,每天只能采到10來朵,相當(dāng)于往年的五分之一。
蘇鴻雁介紹,近幾年大理州持續(xù)干旱,正常年景雨季5月份來臨,今年卻直到6月中旬才來,菌類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、濕度等條件,今年夏季溫度偏高,抑制了菌類的生長,“就像花骨朵還沒開花就干萎了”;濕度不足,菌類也難以繁殖。此外,蒼山腐植土逐年增厚,也影響菌類的生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