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7月,在依依不舍中,年僅49歲的勐??h勐混鎮(zhèn)曼掃村曼列黨支部書記兼組長巖嫩,永遠離開了他為之奉獻一生的村寨。
去年,巖嫩在景真糖廠為群眾核對甘蔗種植面積工作時突發(fā)腦血栓昏迷,在緊急送到昆明的醫(yī)院后搶救無效,于去年7月8日病逝。
1987年,23歲的巖嫩開始擔任小組干部,199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先后擔任過曼列村小組會計、出納、組長和黨支部書記。
“只有發(fā)展生產(chǎn),農(nóng)民才有出路。”村民們還清楚地記得巖嫩生前經(jīng)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。
曼列村民小組有74戶340人、耕地面積1124畝,村民收入主要以水稻、甘蔗、茶等種植業(yè)為主。當上小組干部后,巖嫩帶領村民調整產(chǎn)業(yè)結構,發(fā)展一村一品,推廣甘蔗下田,實現(xiàn)了農(nóng)業(yè)增產(chǎn)農(nóng)民增收。目前,全村甘蔗種植面積達到520余畝,年入榨量3000余噸;茶葉種植面積由過去的300多畝發(fā)展為1000余畝,年產(chǎn)干毛茶25000多公斤;村民年人均占有糧1077公斤;年人均純收入由5年前的2921元上升為6365元。村里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,添置了高檔家電,部分村民還將小汽車開回了村寨。
巖嫩走了,卻留下了為村民辦下的一樁樁好事、一件件實事。
村民仍清楚地記得:為了爭取項目,巖嫩經(jīng)常跑上級黨委、政府和有關部門,多方爭取資金物資,發(fā)動群眾籌資、投工投勞建設新農(nóng)村。2000年,巖嫩為村里爭取來了飲水工程項目,投資14萬元,分片建設了村里自來水管網(wǎng),解決了村民用水難問題。2005年,投資126萬元,把村內(nèi)土路改造成了寬4米、總長5360米的整潔水泥路。2007年,爭取到村級活動場所項目資金、加上華能公司贊助,群眾自備沙石,投資17萬元,建成了200余平方米的村民小組活動場所,解決了黨支部和村小組辦公、開會長期無場所問題。2008年10月,曼列村成立了勐混鎮(zhèn)第一個村級老年協(xié)會,巖嫩又忙前忙后,到州、縣老齡委等部門找來項目,先后投資19萬元,村里新建了舞臺、門球場、地擲球場和氣排球場。
巖嫩走了,卻留下了一張張當村干部時為“公家事”墊付錢款的賬單:村里建籃球場墊付8600元,換屆墊付2860元,一事一議幫助困難群眾墊付2600元,建社房墊付1670元,拉碎石墊付2400元,拉水泥墊付2200元……村小組集體經(jīng)濟薄弱,村級公益事業(yè)建設這些“公家事”,在資金尚未到位的情況下,都是巖嫩先掏自己腰包墊的錢。
作為最基層的干部,上管天文地理,下管雞毛蒜皮。與曼列村相鄰的南京里村是一個拉祜族寨子,到南京里的必經(jīng)之道屬于曼列村的土地。去年南京里村土地整治項目立項,通往該村道路擴寬工程將涉及到曼列村10戶村民的土地,由于擔心補償問題,項目開工一度受阻。巖嫩了解情況后,帶領支委成員多次與對方村干部協(xié)商,向當事村民做工作,讓事情得到圓滿解決。人們清楚地記得,類似的地界糾紛、村寨矛盾、家庭恩怨等,巖嫩總是站出來主持公道,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(tài)。
在巖嫩家,我們見到了巖嫩的妻子玉莊香,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。巖嫩在世時,一天忙著村小組的事情,10多畝田地基本上是由妻子一個人打理,種田年收入也就3萬元左右,還得靠70多歲的老父親每天做幾個竹編雞籠補貼家用;兒子20多歲未成家,在外打工,巖嫩的養(yǎng)母和兄弟都有殘疾,雖然不住在一起,但巖嫩在世時常常出錢出力幫助兄弟。
在去世前幾天,病床上的巖嫩還惦記著村里沒有完工的籃球場,打電話給小組干部提醒欠糖廠農(nóng)資費用的村民要按時還款……巖嫩走了,還有太多的事讓他放心不下;還有太多的事,來不及為村民去做。他留下了一名普普通通共產(chǎn)黨員和農(nóng)村基層干部心系群眾、忘我工作、無私奉獻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