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36歲的張金星,從一踏出校門便開始到廣東打工,在南方闖蕩多年也沒混出個名堂。后來,張金星又與廣東一老板合伙回濮陽辦了一家毛衣加工廠,一干又是三年,由于工人素質不高,進料和出貨又不方便,再加上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,回收企業(yè)不景氣,最終他的毛衣加工廠不得不關門停產。
辦企業(yè)失敗后,張金星又開始重新琢磨起生財之路,并多方考察適合自己發(fā)展的路子。在一次去山東壽光考察時,張金星發(fā)現(xiàn)那里的蔬菜大棚效益特別好,一個在大棚內打工的婦女一天就能掙100元錢??紤]到自己這些年在外打工和辦廠的艱辛,以及鄉(xiāng)親們長期以來一直習慣于傳統(tǒng)的一麥一玉米種植模式,付出不少,收益卻不高的現(xiàn)狀,張金星覺得在黃土地上發(fā)展高效規(guī)模農業(yè)是一個不錯的路子,如果通過土地流轉把農戶的土地租過來,不但可以讓農戶安心外出務工,還可以吸納許多出不去的人到大棚里打工掙錢,讓他們既能拿租金又能拿薪水。
瞅準了路子,張金星便馬上行動,從2010年8月開始,以每畝地每年10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里租賃承包土地140畝,種植絲瓜、黃瓜、茄子等蔬菜,并高薪從山東壽光聘請了兩個技術員負責技術管理和幫助銷售。令張金星沒想到的是,第一年每畝絲瓜的純收入就達到了2萬元,在部分大棚種植黃瓜虧損的情況下,當年還凈賺了100余萬元。2011年7月,張金星又一下子流轉了170畝地,接著又流轉90畝,總面積達400畝,占全村總耕地的一半,全部種植了綠色無公害絲瓜,還注冊了公司,申請了商標,有了自己的品牌,并吸納村里140余名富余勞動力到大棚內打工,男工月工資達2400余元,女工月工資1200元以上,有效地帶動了村里群眾增收。
如今,張金星種植基地的綠色絲瓜每天都源源不斷地流向鄭州、西安、武漢、南昌、上海等地的蔬菜市場,在滿足城市餐桌需求的同時,也成就了他的致富夢想,一畝絲瓜收入2萬元,一年下來就能凈賺800萬元,再加上絲瓜收完后,大棚內育苗、種植娃娃菜的收入,一年能凈賺1000萬元。但張金星并沒有小富即安,他心里想的是讓全村群眾都富起來,在種菜的同時,又建起了冷庫,準備建設自己的蔬菜批發(fā)市場,并計劃充分利用廢棄的絲瓜秧和村里的100畝林地發(fā)展養(yǎng)羊,還準備將村里的幾十畝荒地開挖成魚塘,等魚收獲時,村里人人有份,好讓全村人都增收致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