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賣家找上門
|
地黃是“四大懷藥”之一,有著久遠的歷史記載,性涼,味甘苦,具有滋陰補腎、養(yǎng)血補血、涼血的功效,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功效也有所區(qū)別,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地黃的泡制方法吧!
鮮地黃
【炮制】 用時取鮮原藥,除去雜質,洗凈,切段。
【性狀】呈紡錘形或條形,長8~24cm,直徑2~9cm。外皮薄,表面淺紅黃色,具彎曲的縱皺紋、芽痕、橫長皮孔及不規(guī)則疤痕。肉質,易斷。斷面皮部淡黃白色,可見橘紅色油點,木部黃白色,導管呈放射狀排列。氣微,味微甜、微苦。
【性味】甘、苦,寒。
【歸經】 心、肝、腎經。
【功效】清熱生津,涼血,止血。用于熱病傷陰,舌絳煩渴,發(fā)斑發(fā)疹,吐血,衄血,咽喉腫痛。
生地黃
【炮制】取原藥,除去雜質,洗凈,潤軟,切厚片,干燥。
【性狀】多為扁圓形的厚片,直徑2~7cm。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,具不規(guī)則皺紋。切面棕黑色或棕灰色,微有光澤,具粘性。質較軟而韌。氣微,味微甜。
【性味】甘,寒
【歸經】 心、肝、腎經。
【功效】清熱涼血,養(yǎng)陰,生津。用于熱病舌絳煩渴,陰虛內熱,骨蒸勞熱,內熱消渴,吐血,衄血,發(fā)斑發(fā)疹。 生地黃炭滋陰止血。用于各種出血癥。
生地黃炭
【炮制】取生地黃,炒至濃煙上冒,表面鼓起而呈炭黑色內部棕褐色時,微噴水,滅盡火星,取出,晾干。
【性狀】表面焦黑色,內部棕褐色。質松脆。略具焦氣,味微苦。
【性味】 甘、苦、微澀,涼。
【歸經】 心、肝、腎經。
【功效】清熱、生津、滋陰、養(yǎng)血,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,身熱口干、舌絳或紅等癥狀。
熟地黃
【炮制】取以水潤軟的生地黃,置適宜容器內,蒸約6~8小時,燜過夜,至內外均滋潤黑色時,取出,晾至七八成干,干燥。
【性狀】全體滋潤黑色,具光澤。質柔軟而帶韌性,不易折斷,粘性強。味甜。
【性味】 甘,微溫。
【歸經】 肝、腎經。
【功效】滋陰補血,益精填髓。用于肝腎陰虛,腰膝酸軟,骨蒸潮熱,盜汗遺精,內熱消渴,血虛萎黃,心悸怔忡,月經不調,崩漏下血,眩暈,耳鳴,須發(fā)早白。 熟地黃炭補血止血。用于沖任虛損,崩漏。
熟地黃炭
【炮制】取熟地黃,炒至濃煙上冒,表面鼓起而呈焦黑色,內部棕褐色時,微噴水,滅盡火星,取出,晾干。
【性狀】表面焦黑色,內部深褐色,質較松脆。略具焦氣,味微苦。
【性味】甘、微澀,微溫。
【歸經】 肝、腎經。
【功效】滋陰補血,益精填髓。